台灣對移工的協助主要集中在職涯輔導、休閒活動、勞動權維護及多元文化尊重等方面。然而,許多移工因來台工作而將子女留在原鄉,犧牲了親子關係。此外,穆斯林移工的信仰生活需求也未獲足夠重視。因此「台灣印尼移工的跨國遠距親職培力」計畫藉由引入伊斯蘭關懷倫理的親職教育課程,為台灣的印尼穆斯林移工提供親職教育,幫助他們與家鄉子女保持聯繫與互動。
112年,「台灣印尼移工的跨國遠距親職培力」計畫的遠距親職工作坊主要集中在基隆地區,彌補過去幾年施作比較忽略的地區基隆市以及新北市的漁港地區,畢竟漁工就其數量上、性別和工作屬性都較一般女性廠工或家庭看護工更不受到社會的關注。112年舉辦了四場親職講座,且服務對象偏重在男性的移工;而服務地區除了基隆市區之外,計畫也將工作坊的舉辦延展到漁港。
「台灣印尼移工的跨國遠距親職培力」計畫雖已累積三年多的服務執行經驗,計畫團隊意識到移工本身的心理健康問題終究才是最為基本的,因為如果移工本身不能勇健平安地在台灣工作,他們便會失去好不容易來到台灣的工作機會,會頓失收入而讓他們在印尼的原生家庭失去經濟依靠。因此,延伸出「台灣卡蒂妮:印尼女性移工的心理韌性建立」計畫,希望將服務的重心轉向心理健康的關懷。
又,在過去的服務經驗中,計畫團隊認為台灣的印尼穆斯林婦女組織-薩琳瑪(Salimah)既能保有強大的凝聚力與服務能量,他們在台灣許多地方也都能與各地的印尼穆斯林組織保持聯繫並提供相關課程與諮商。因此,112年,計畫團隊除了嘗試進行母子學校活動和移工心理健康的實體與線上講座外,也強化與印尼薩琳瑪本部的聯繫,一方面讓薩琳瑪更加意識到他們在台灣的海外分部對於台灣印尼移工的貢獻;二方面,團隊也深切了解到,無法單單憑藉一個USR 計畫去承接起整個印尼移工的社會服務。因此,一邊試做服務,一邊以國際工作坊的形式讓台印雙方可以就高教社區服務學習、雙方的移工與移民政策和凝聚兩邊的穆斯林非營利組織以及印尼駐台辦事處的連結,來思考如何鏈結各自的資源,來為印尼的移工謀求更好的社會服務資源與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