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文化智帶】「在地永續・文山共好」從弱勢擴及地方發展,建立社區支持系統

「『在地永續・文山共好』社區支持系統打造」計畫旨在針對弱勢族群關懷和地方發展等議題提供解決方案。計畫的執行策略涵蓋多元方案進入現場,針對不同議題進行觀察和實踐,同時提供支持性服務和法律協助;除此之外,計畫的執行範圍擴及整個文山地區,專注支援兒童、新住民、長者及身心障礙家庭等多元族群,並致力於建立共同的社區支持系統,以推動地方社區和弱勢族群間的正向互動。

112年,計畫首先以多元方案解決弱勢族群關懷及地方發展等議題,透過長期在文山地區(尤其是木柵地區)的持續努力,成功地整合政大學生參與其中。大學生們透過多元方案積極介入各項議題,展開觀察和實踐。這種參與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住民、兒童和長者等特定族群所面臨的問題,也為場域帶來了活力,成為推動場域活躍的年輕力量。計畫更領同相關在地夥伴於今年暑假主辦首場倡議活動「玩童嘉年華」,透過文山區內兒少據點、社福組織、職人店家、民眾的參與,將孩子的力量化作社區的能量,也讓更多人關注兒少議題與權益。

其次,由於計畫場域擴大至整個文山地區,故計畫打造社區支持系統,以確保多元族群在社區中得到支持和關懷。系統包括六大面向,對應著六大子系統,促成社區支持系統的成形及運轉。以下為六大子系統的說明:

 

在地議題

子系統名稱

說明

社會實踐

培力在地

人才培育系統

聚焦於政大及在地人才的培力,期望藉此系統的運作留住人才,讓政大學生能夠生根在地,另一方面亦利用政大的教學、學術資源,培力在地人才,深耕地方,以人才的養成做為推動地方事務的基礎。

改善在地

多元族群支持系統

延續前期計畫在安康社區所實踐的做法,將場域擴大至整個文山地區,對於場域內的兒少、新住民、長者及身心障礙家庭等多元族群提供支持性服務及法律扶助。

超越在地

地方議題倡議系統

此乃前期計畫未竟之長程目標,本期將之視為重點項目而延續。此系統以在地議題聚焦、政策評估及倡議行動兩部分組成,前者集合地方人士討論在地議題,釐清發生於場域的各項議題及解方;後者則以政大的專家學者為主,針對梳理過的場域議題進行研究,進而發起倡議行動。

特色永續

認同在地

地方意識形塑系統

藉由地方盛典形成、在地知識學習系統、文山學建構、社區誌之寫作等行動,形成「木柵人」,甚至「文山人」的認同及地方意識,進而引導其主動關懷地方弱勢及地方發展。

發展在地

在地經濟模式建立系統

藉由地方特色產業盤點、地方經濟特色形塑及在地形象商圈之建立,促成在地特色經濟模式之建立。遊程之規劃、地方文創之創新、在地品牌之形成等行動將與地方文史、特色傳統產業緊密結合,以創造獨一無二之地方經濟特色。

洞見在地

人文地產景資料系統

以影像與資料庫作為載體,保存地方資料。前者以圖像、影片、文字等跨媒體的方式,紀錄在地的點滴及畫執行歷程。後者目標為建置在地GIS地理資訊系統「數位文山空間人文資訊平台」,收錄地方文史資料、特色商家、計畫方案據點及其他在地重要資訊,並利用數位文山空間人文資訊平台將在地知識進行外文轉譯,讓文山在地知識可以進一步促成全球化連結。

 

 

第三,計畫關注地方發展的議題,包括保護文史特點和促進地方傳統產業的發展。透過培育社會實踐相關人才的永續機制,以帶動社會實踐和地方永續相關計畫的運作和執行。計畫透過塑造地方特色經濟、構建文山學、建立「數位文山空間人文資訊平台」等方式來實現地方發展,保存地方文史和產業特色。同時,透過跨媒體紀錄等方法,紀錄地方發展的過程。

最後,計畫透過開課、舉辦會議和座談會等方式,邀請相關專家和學者參與討論,推廣計畫之核心理念。計畫於109學年即設立「社會實踐與社區共善」學分學程,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社會創新、社會實踐之機會,並於111-2學期,蒐集第一批修業完成學分學程之畢業生之反饋意見。112年度,除了原有的課程外,更加入在地文史介紹、口述歷史訪談技巧與實務、田野調查技巧與實務、文史資料的解讀與數位化整理、以及建置文史資料庫等課程。不僅有助於促進社會科學院和文學院教師之間的合作,更能適切地引導學生和助理培養專業能力,整理文史資料和老照片檔案。透過對metadata後設詮釋資料的建立,文史資料庫能提供更豐富的相關歷史文化發展脈絡。讓使用者能更清晰地理解各個收集到的史料,以及挖掘出在歷史文化發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