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國際影響】《國際拔尖計畫成果》東亞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型

東亞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型國際合作討論會於11月30日舉辦,邀請英國、日本、韓國、捷克、義大利、南京大學等國際合作學術單位與學者共同參與,就「東亞文史圖像專業數據庫及數位人文研究發展」、「學術期刊經營與數位傳播」,以及「系列叢書合作出版規劃」進行說明,並簽署合作協議書。

左起:愛丁堡大學黃雪蕾主任、山東大學邱偉雲副研究員、關西大學沈國威所長、韓國翰林大學宋寅在 HK 教授、政治大學鄭文惠教授、政治大學陳志銘教授、南京大學陳靜副教授、政治大學李玉珍所長、政治大學劉昭麟教授、捷克社會科學院Táňa Dluhošová(路丹妮)研究員、義大利羅馬大學Casalin Federica(費琳)教授。
照片提供:計畫團隊。

 

「近現代詐騙故事的轉型」專題演講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雷勤風(Christopher Rea)副教授於於11月1日進行「近現代詐騙故事的轉型」專題演講,主要內容在講述中國擁有著悠久的詐騙故事書寫傳統,甚至在明代時出現了《杜騙新書》 ,羅列蒐集了歷代詐騙故事。這些詐騙故事,除了如同中國小說的傳統蘊含道德教化意涵外,也具備高度的趣味性,反映出中國人的幽默性格。而到了中西交流漸盛,社會風氣轉型的民國時期,人們對於詐騙的態度是否產生了轉變,而這些轉變以及新時代的氛圍,對於詐騙故事的書寫與流傳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Christopher Rea(雷勤風)副教授深入探討詐騙故事在中國的敘事書寫,理解其時代性及文學性的意義。

雷勤風(Christopher Rea)副教授進行專題演講。照片提供:計畫團隊。

 

斷裂與和諧──中國古代天人思維的一個側面

計畫團隊於11月2日舉辦「博士生培育計畫系列演講 3」,主題為「斷裂與和諧──中國古代天人思維的一個側面」,由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林啟屏特聘教授擔任主講人,探討中國古代天人關係中「和諧」與「斷裂」之間的分合與張力。以荀子「正名定分」的語言學基礎、司馬遷「究天人之際」中的歷史感受、董仲舒「天人感應」中的人性洞見,以及莊子「遊乎天地之一氣」中對於人類存有之本真性的界定,提出身體與文化的反思與辯證,開展天人關係中的另一種聲音。 11月 14日舉辦「博士生培育計畫系列演講4」,主題為「虛擬革命:《新小說》與晚清的批評空間」,光緒二十八年(1902),梁啟超 (1873-1929)於日本橫濱創辦《新小說》 ,是中國最早裝載小說的期刊,在當時海外中國人社群內深具影響力,對晚清時局的文學作品之探討與研究有著深遠影響。此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楊玉成研究員擔任主講,剔析《新小說》的多層革命意義,並以「虛擬指涉未來的理想」 ,革命作為「一種意識型態的建構」 ,同時指涉小說的虛構性與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的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以此勾勒當時複雜詭譎的文化圖景。

 

從人文到數位人文:華人文化研究新趨勢與新方法」國際工作坊

由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辦,東亞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型計畫協辦,於11月28日至29日舉行「從人文到數位人文:華人文化研究新趨勢與新方法」國際工作坊,有鑑於國際間華人文化研究,既有傳統人文研究已多所積累,此次國際工作坊主要以數位技術方法及數位人文研究為主,除了論文發表外,亦邀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數位人文中心主任項潔特聘教授進行「文本的空間化與運用」專題演講。一方面希望推動華人文化數位技術方法及數位人文研究之進展,一方面也冀望傳統人文研究與數位人文研究的學術交流網絡更加緊密。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為「概念傳播與跨文化流動」、「多中心:他性與認同」、影像敘事與身分建構」、「影像敘事與身分建構三面向」,共計邀請十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期能藉由多元的交流開拓、深化華人文化研究,並提揭出華人文化研究之新趨勢與新方法。

左起: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衛易萱博士後研究員、義大利羅馬大學Casalin Federica(費琳)教授、南京大學陳靜副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系羅珮瑄博士生、捷克社會科學院Táňa Dluhošová(路丹妮)研究員、山東大學邱偉雲副研究員、政治大學宗教所林敬智助理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系鄭文惠教授、韓國翰林大學翰林學院宋寅在 HK教授、政治大學圖檔所陳志銘教授。
照片提供:計畫團隊。

 

思想•藝術 • 科學――山水書法研究的新視角

計畫主持人中國文學系鄭文惠特聘教授於11月2日至5日赴中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參與「思想•藝術 • 科學――山水書法研究的新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擔任「書畫圖像的數字化探索基礎與前沿」主持人,並發表論文〈視覺奇觀與權力地理――緬甸:《點石齋畫報》南洋文化敘事之一〉。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鄭文惠特聘教授。
照片提供:計畫團隊。

 

語言的基因與文化的圖譜:數字人文工作坊

計畫主持人中國文學系鄭文惠特聘教授、共同主持人統計學系余清祥教授、合作研究人員山東大學文化學院歷史系邱偉雲副研究員於11月6日至9日赴合作單位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參加「語言的基因與文化的圖譜:數字人文工作坊」進行為期三天的專題講座,介紹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數位人文中心暨高教深耕「東亞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型」國際拔尖計畫在數位人文研究的實踐經驗與成果。

首排中間左起:政治大學統計系余清祥教授、山東大學文化學院歷史系邱偉雲副研究員、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陳靜副教授。
照片提供:計畫團隊。

 

「19 世紀知識與翻譯的移動」研究工作坊

計畫主持人中國文學系鄭文惠特聘教授、共同主持人統計學系余清祥教授、團隊成員統計學系薛慧敏教授、計畫專案經理顏靜馨博士候選人於11月15日至19日赴日本京都大學參訪人文科學研究所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並參與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 世紀知識與翻譯的移動」研究工作坊,以及討論未來學術合作方向。

團隊成員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左起:政治大學歷史系楊瑞松系主任、京都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石川禎浩主任、政治大學統計系余清祥教授、政治大學統計系薛慧敏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系鄭文惠教授。
照片提供:計畫團隊。

 

華夷之變:華語語系研究新論

計畫團隊於12月17日(一)舉辦「文學多重奏」專題講座(二)-「華夷之變:華語語系研究新論」,邀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暨文明系講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王德威院士擔任主講人,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暨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總監陳國球講座教授擔任主持及與談人。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df3KHvvJV141dS3G2

 

文學多重奏:抒情傳統‧華人文學

由國立政治大學高教深耕「東亞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型」國際拔尖計畫和「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文學多重奏::抒情傳統‧華人文學」論壇將於12月20日舉行,邀請國內外抒情傳統論及臺灣文學、香港文學、馬華文學、大陸文學、華語語系文學、華人多語系文學研究具代表性學者在國內外學界積累多年的論述基礎與成果上,進行「抒情傳統」、「華人文學」兩場對談,希望呈現當代學者文學研究的多重空間,並揭示文學與身分、記憶、語言和政治等多重依違乖合;多重奏中複雜的、變異的、未完成的歷史幽微時刻中不斷分解的、再造的、新生的,屬於文學的測繪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