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專業推廣人員培訓暨學校協作計畫」計畫以回應在地農業文化傳承與食農教育發展需求為核心,結合協作學校、社區發展協會與當地農會,培力師資、支持課程設計,推動永續食農教育並建立具地方特色的教育實踐模式。
114年,計畫與坪林國小、平溪國小、政大實小及紫東社區等單位合作,共同推動食農教育,以教學工作坊、大學生實作參與、及學術研討會與海報成果發表會等方式,推動發展「產地到餐桌」、「產地產銷與外地行銷」與「在地食農特色」,強化大學社會責任與社區連結。
在政大實驗小學的「綠屋頂農園」計畫,推動蔬果種植、香草栽培與堆肥實作,讓學生從種植到烹調完整體驗食物循環,並將食農教育融入校本課程。此計畫已連續六年獲臺北市政府補助(150 萬元),並透過「親子共同整地、植栽、除草、收成、製作與品嘗」等活動,深化家庭與學校共同參與的食農學習。
在新北市坪林國小推動的「茶鄉-茶香」課程中,計畫團隊加入「茶鄉之旅」實作體驗環節,由採茶的用具介紹和配戴,採茶學習步道的探索,實際進行一心二葉的採茶活動,並進行茶包製作、品茶各種茶香、製作茶凍,再進行茶道文化講解與泡茶的茶道示範,最後參訪在地農會和茶博物館,以及品嘗相關的茶製品,包含茶油麵線、茶凍、茶粿、茶冰淇淋,真正落實「產地到餐桌」、「產地產銷與外地行銷」與「在地食農特色」的食農教育活課程。
在新北市平溪國小推動的「台灣原生百合巡禮與苔癬球製作」活動課程,引導學生辨識台灣四種原生百合(台灣百合、鐵炮百合、艷紅鹿子百合、細葉卷丹),並認識其生態環境與復育條件;同時透過苔癬球製作,從素材準備、纏繞示範、裝飾到作品展示,讓學生將自然知識轉化為生活美學創作,增進環境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