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文社會跨界共生研究中心」以文化演化觀點為基礎,透過跨界合作,從全球視野進行臺灣人文社會的跨領域研究,探索臺灣跨界創新的模式。
中心在112年的發展方向分為三個主軸:第一、二個主軸聚焦於臺灣的過去與現在,探討19世紀臺灣歷史在歐洲的遺留痕跡、以及當代社交媒體中,中國與臺灣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角度。這些研究都是探討不同時空下的他者對臺灣的影響,並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對話。第三個主軸則著眼於臺灣的未來,從教育的觀點出發,探討臺灣教育課題,尤其是偏鄉教育與人工智慧對高等教育的挑戰。透過創新與創造力,推動教育利他與永續發展,同時協助高等教育應對AI時代的轉型。三個主軸的成果說明如下:
主軸一:歐洲臺灣史料與博物館研究
此主軸集結德語文、臺灣史學、博物館暨民族學及歐洲史學學者,以德國為出發點,探討此一歐洲強權與臺灣的歷史淵源,並從兩面向:臺灣涉外關係、東西文化交流切入研究。
在「臺灣涉外關係」方面,探討19世紀清國、日本及德國在臺灣的外交政策影響,以及德國與其他在臺的貿易競爭對手關係。在「東西文化交流」方面,探討19世紀,在博物學的發展下,德國人如何在臺灣進行文物採集。以及這些文物如何影響德國人及歐洲人對臺灣的認知。中心更與德國特里爾大學在國際研討會中達成研究合作共識,成立兩個跨國合作研究小組,探討亞洲與歐洲之間的敘事與公共空間。
主軸二:社交媒體的中國與臺灣研究
此主軸集結傳播學、中國研究及經濟學學者,利用Twitter search API收集 #China #Taiwan 相關資料,針對全球及中國、臺灣大事記,篩選子資料集進行動態分析、視覺化展現,和建立資料庫。並分析自2016年以來Twitter上有關中國與臺灣的資料,探討政治事件對中國與臺灣觀點和互動的影響。
主軸三:教育創新與永續發展
此主軸以教育系學者為主,從臺灣在地觀點出發,透過鹿樂平臺多年累積的第一手個案資料進行研究,探討臺灣社會的真實教育場景。首先以文件分析法聚焦於鹿樂平臺的三大執行模式及實踐案例,包括:(1)小校許願:由偏遠地區學校提案;(2)大眾提案:由社會大眾提案;(3)企業合作:由企業或組織提案。接下來以質性訪談的方式,從與鹿樂合作的偏鄉學校、鹿樂志工等不同視角,探討疫情影響下實踐偏鄉教育數位賦能的歷程,包含:志工服務動機、契機與挑戰、因應策略、成長收穫等。
此外,本校做為以人文社會為特色的研究型大學,不只關心人工智慧的應用現況,更關切人工智慧未來將如何影響人文社會與高等教育的發展。為了促進教師社群討論並共同關切AI時代下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重新思索如何培育未來人才,中心自2022年9月起,每月舉辦一次「AI讀書會」,定期邀請跨產業、跨系所之學者專家與本校及跨校的各領域教師共同討論面對AI因應之道。
- 相關網站
- 相關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