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國際影響】《國際拔尖計畫成果》台灣經驗2.0: 智能社會與永續發展的參與式智慧治理

計畫團隊於10月1日邀請應用數學系曾正男副教授進行演講,主題為「貧富差距問題之等分位數量探討」,主要討論多數文獻在探討貧富差距問題時慣用五等分位、十等分位等統計級距,最多使用到二十五等分位,到底哪一個量級在統計上才具備觀察貧富移動的能力,學者主觀使用某一個等第進行研究是否有過度解讀的問題。此場演講提出詳細地探討,並觀察臺灣在最適等第的分析上,近年來貧富移動的狀況。

貧窮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此如何測量,或說如何感知貧窮,然後據以消弭貧窮,即是打造公義社會的關鍵。然而,詮釋社會現實的權力總是掌握在政治菁英手中,學者專家對於使用哪種測量模型,也並無定例。因此很容易看到研究報告或學術著作中,使用不同統計級距的測量方法,但結果卻一致地呈現出一片亮麗景氣的假象。這種以等分位切割分群的測量方式,顯然出了很大的問題,與人民心中的主觀感受大相逕庭,需要改進。一 般來說,測量國人貧窮的指標,包括薪資所得、房屋、土地三項,但是曾正男副教授觀察到,分開三項指標來計算,結果很可能會彰顯平均效應。亦即最有錢的1%富人會把平均數字提高,例如薪資就是典型例子。因此主講人認為應該同時計算三項指標。

 

曾正男副教授主講貧富差距問題之等分位數量探討演講。(照片來源:計畫團隊)

為了找出能夠反映「現實」的測量方法,曾副教授將資料轉化為矩陣,利用模擬來找出答案。經過模擬和現實數據的實證,主講者與其學生發現,他們所建立的模型和方程式,較符合一般臺灣人的認知。換句話說,臺灣的貧窮差距正在拉大,事實不如過去所宣稱的美好。窮人依舊很窮,而富人持續更富。

計畫團隊於10月16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洪永泰教授進行演講,主題為「雙底冊電話調查的議題」(dual frame telephone survey)。此主題在臺灣已運行多年,但仍然缺乏類似標準作業規範的操作程序,目前較迫切需要處理的議題有涵蓋率和各種電話使用行為比率的估計、樣本代表性及各種認知態度行為的差異比較、各種加權程序與補救辦法的成效評估等。藉由此次討論可吸引更多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投入、面對當前民意調查亂象提出一些可行方案以解燃眉之急。

一般較常見的統計估計途徑包括面訪和電訪,各有優缺點。然而我國的面訪大多是針對戶籍抽樣,而此問題在於,很容易造成系統性的遺漏,永遠無法探知不住在戶籍地的選民,他們將會在投票日當天,如何以選票來扭轉局勢,因此電話訪問是必要的補充;如何操作電訪需要強而有力的統計技術來支撐,也正是目前的趨勢。計畫團隊於10月16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洪永泰教授進行演講,主題為「雙底冊電話調查的議題」(dual frame telephone survey)。此主題在臺灣已運行多年,但仍然缺乏類似標準作業規範的操作程序,目前較迫切需要處理的議題有涵蓋率和各種電話使用行為比率的估計、樣本代表性及各種認知態度行為的差異比較、各種加權程序與補救辦法的成效評估等。藉由此次討論可吸引更多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投入、面對當前民意調查亂象提出一些可行方案以解燃眉之急。

洪永泰教授介紹演講提綱。(照片來源:計畫團隊)


電訪的問題在於市話及手機族群的顯著差異。使用這兩種儀器的群體,可能在某些特徵上有極端的分佈,若忽視此差異所調查出來的結果,就會與真實投票結果天差地別。洪教授的研究正是透過統計方法,試圖填平此缺陷,缺陷中最關鍵的選樣偏誤,則可應使用具識別性的題組來進行控制,而上網行為則是目前最可能的解答。

計畫團隊於10月23日舉辦「從神經科學觀點談教育與學習」講座,分享近年來興起的教育神經科學取向之研究,由政治學系湯京平教授擔任主持人,心理學系張葶葶助理教授主講。演講主題以神經科學為基礎,嘗試整合認知心理學以及教育學,並結合腦造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此次講座將以數學學習為例,從腦功能的層面探討「教」與「學」的神經生理基礎,釐清學習的神經機制、策略、與成效等議題。

政治學系湯京平教授(中立者)擔任演講主持人。(照片來源:計畫團隊)

主持人湯京平教授以臺灣的公民社會為引,智慧科技與公民社會的互動為軸,帶出系列演講的特色和需求,其中一項目標在追蹤新穎實用的研究和實踐方法,正好與跨領域背景的張葶葶助理教授不謀而合;張葶葶助理教授的專長橫跨神經科學、教育學與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已在國外熱門期刊發表數篇論文,此次演講就是在專長的三大領域中,以 數學教育為例,向聽眾介紹腦造影的應用和發展。

講者解釋腦中各個區域所對應的學習功能,並用多張圖片和實驗數據,來驗證許多研究的假設,說明腦造影技術有助於判斷學童的學習能力及障礙,當辨明學童學習障礙之後,有助於研擬出適才適所的方法,增進學童的學習效果,並改善學童和其父母的生活品質。

演講完畢後,現場的聽眾從腦區的特性、接受外在刺激的可能與效果,以及實驗控制的方法等面向,向講者進行請益,現場互動熱絡。

 

 

心理學系張葶葶助理教授進行演講。(照片來源:計畫團隊)

計畫團隊於10月23日邀請北京大學林肯城市發展與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志教授進行演講,主題為“Urban Public Spaces, Value Creation, and Sustainable Urban Finance: A New Agenda for Chinese Cities” 公共空間(public spaces)的概念向來被有意識地隱身在都市計畫之中,導致地方政府及開發商有機可趁,大舉利用房地產及土地開發謀取私利,市民因而失去友善和高品質的生活空間。許多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嚴加審視這個問題,而中國學者也開始跟進關注,劉志教授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劉志教授擁有哈佛大學都市計畫與設計博士學位,長年在都市發展和土地政策上耕耘,先後於南京大學、世界銀行等處任職。他針對公共空間、房地產價,以及都市規劃和地方財政的關係,檢視中國城市發展的問題,並提出可能的在地解方。

在演講中,劉志教授針對數種讓土地增值的方式:包括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投資城市基礎建設、政策管制改變、地主投資等進行介紹,經由都市計畫學者、都市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生態學者、地理學家,以及政治、公共政策學者日益關心公共空間的情況下,不僅投資槓桿效應可能獲得更大獲益,對於社會(社群)的影響也相對長遠。具體而言,這些生活空間本應開放予全民共享,卻在以往被地方政治和市場力量挾持,成為政治晉升和極大化資本所得的宰制管道;被動的公民社會則無力爭取公平正義。

劉志教授指出,中國自古以來缺乏公共空間的意識,城市空間頂多半開放,其他多為私人所有,例如較接近公共空間的包括城牆、衙門、孔廟與菜市等;但有樹蔭花草的休憩庭院,則盡數屬私人財產。在此歷史文化的基因當中,現代中國城市設計並未意識到公共空間的必要性,以及這種共享空間產生的形塑社會行為,並能約束政經勢力的貪婪無度。當前的中國因土地國有政策,釋出土地使用權限,將為地方政府帶來利益;而開發商從政府手中接手,以門禁社區的方式統包興建,豐盈自己的荷包,因此也樂見其成,並且拒絕改變。這些根深蒂固的問題,短時間內要根除實在困難;但就長期而言,若能增強稅制的管制力,同時從規劃設計著手進行高密度住宅,則釋放出來的綠地空間,將能有效提升公共空間。

主講人劉志教授進行演講。(照片來源:計畫團隊)

生動的演講引起現場聽眾對於中國城市發展的興趣,社會學系熊瑞梅教授、地政學系丁秀吟助理教授,以及同學們紛紛從公民社會監督都市成長機器、城市發展現狀的差異、以及理論上的對話等層次切入主題,與講者進行更深入的對談。

計畫團隊於10月30日辦理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Identities upon Decision Making in the Context of Dyadic, Triadic and Multiplayer Game” 演講,邀請講者吳建德主講,吳建德以華裔藝術家的幽默,展示不同文化圈人們的認知感官差異影響社會互動,進而建構出不同的文化樣態。

吳建德解釋,一般認為社會互動有三原則: 首先是multiple determinism,意指人的社會行為表現同時受到多方影響,例如著名的猴群實驗: 當研究人員餵養猴子特定藥物時,猴子的行為並不完全受到藥物影響,有些行為仍被群體固有的行為規範制約;第二: non-additive determinism,說明在多方影響下,每一個影響的效果無法以累加的方式得到總體效果,而是會與既有社會規則交互作用,透過乘積的方式呈現;最後是reciprocal determinism,同樣以猴子實驗為例,當公猴服用睪固酮之後,並不完全產生效果。交配行為產生與否,仍受到母猴身體變化所牽制,說明互動的對流性質。

▶  吳建德進行專題演講。(照片來源:計畫團隊)

吳建德說明,前述社會行為影響決策的實驗,能在腦造影中的對影區域顯示出來。講者利用這個理論基礎,與包括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熊瑞梅老師在內的學者們組成的團隊,共同設計信任賽局,以及囚犯困境賽局,測知2016年總統大選時,選民的政治認同和信任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後天生成的社會認同確實將影響人們決策,無論蔡英文或馬英九的支持者,對於同陣營的選民信任度較高,對另外一個陣營的人較有敵意;有趣的是,蔡英文支持者若得知有成員背叛,腦造影顯示其感到不舒服的程度較高。在兩造互動的基礎上,講者的研究團隊進一步檢視三方關係,他們以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學的技術與知識,藉由臺、韓棒球之戰作為實驗問卷。結果發現,在某些條件下,受試者感到不舒服的時候,腦中都會出現很明顯的反應。